太湖是怎么形成的?
太湖位于長江三角洲的南緣,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位居第三,橫跨江、浙兩省,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依宜興,東近蘇州。太湖湖泊面積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線全長393.2公里。其西和西南側為丘陵山地,東側以平原及水網為主。
潟湖說
是由于大江淤積而導致了太湖的形成。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太湖、陽澄湖、淀山湖等湖群原先是與海相通的大海灣,由于揚子江與錢塘江向東延伸與反曲,致使部分海面被環抱于內遂成內海,兩側諸山水流不斷注入,沖淡了其內海的水成為淡水湖。
構造說
因為太湖地區地殼的新構造運動,造成太湖平原下沉,河流改向,荊溪水系改道東流,由斷陷盆地成為匯水盆地,又漸漸成為數個沼澤小湖泊,以后逐步形成太湖。
氣象說
古代數千年間的持續大暴雨,有些年間的年降水量甚至達到60億噸,太湖地區的大片低洼地大量積水,年復一年,遂形成如今的太湖。
風暴流說
四千至六千年前的氣候異常,不斷形成的大風暴流渦動,數千年間的狂風暴雨造成太湖地區的沼澤淺洼地積水不斷增加,水域日擴大,形成太湖。
河流淤塞說
在距今2萬至1.5萬年的第四紀更新世末玉木冰期時,海水東退,古太湖海灣消亡,太湖地區與東海陸架相連,成為廣袤的古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平原植被為溫帶草原或疏林草原。全新世中期(距今7500-2500年),隨著氣候轉暖,海面回升到今海平面附近。
由于長江和錢塘江沙嘴的形成,太湖平原成為大型集水洼地。西部山區原向東北注入長江的荊溪和東流入海的苕溪等,因河流下游被淹,比降減少,入海河道宣泄不暢,河泥沙淤積嚴重,而改道匯集于這碟形洼地中。海潮倒灌及平原地下水位抬升,致使低洼地積水沼澤化,形成分散的小型湖泊群。各個小湖泊面積逐漸擴大而匯成大湖。加上后來東岸出湖河道漸趨淤塞,湖水蓄積量的增加及湖中風浪潮流對湖岸的侵蝕,湖面面積進一步大,遂成現今的太湖。
火山噴爆說
通過對太湖三山島數年采樣鑒定、野外地質調查工作,發現并確證火山的存在:在三山島存在噴爆角礫巖、原生二次噴發的凝灰角礫巖與弱熔結玻屑凝灰巖等。三山島的北部和西部遍布火山角礫巖,火山噴爆的火山彈,并且都已硅化成燧石、玉髓、瑪瑙等在東泊小山發現一條火山噴爆的地質剖面,噴發時代為5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火山活動是其深部巖漿活動的結果。巖漿火山活動降低了太湖及其周邊的地下熱壓與容重,產生負壓,其結果帶來該地區新生代緩慢的沉降,太湖及其周邊大小諸湖都為同源同因的火山噴爆而成的地面沉降湖。
隕擊說
這一學說又分“隕石撞擊成因說”和“彗星爆炸成因說”兩種。
隕石撞擊說認為:距今50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從北東方向撞擊地面,造成相當于1000萬顆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巨大沖擊,留下了2300多平方公里的隕石坑,即太湖。
彗星爆炸成因說認為:在4800年前,一顆直徑50公里的相當于一個超級大雪球的彗星,從東北向西南砸向太湖地區并在上空爆炸分裂成許多顆后,撞到地面,大的一顆撞擊形成太湖,其余則撞向太湖四周形成一些小的湖泊。并造成太湖四周大量散落的鐵疙瘩一類的隕擊物質。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最新研究成果:確定石湖石棍為隕石,太湖為隕石沖擊坑。沖擊濺射物是指沖擊成坑作用中被拋射到空中再濺落在沖擊坑及其周邊地區的受沖擊而變質的陸源物質。太湖沖擊濺射物主要分布在石湖和太湖湖底較硬的黃土層之上的淤泥層中,說明太湖沖擊坑建設物形成于全新世一萬年之后。世界之最 www.awtjwob.cn原創不易,請大佬高抬貴手!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