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昏沉和掉舉?
作者: formermaster/發布時間2021-09-11 15:37:08/點擊7090℃
導讀我們在念佛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障礙,一個是昏沉,就是打瞌睡,不光是念佛,修行過程當中都會出現; 另一個是掉舉,就是打妄想,妄念特別多。 我們應該怎樣克服這兩種常見的障礙? 請聽西行法師為我們開示對治的方法。 什么是昏沉? 昏沉就是每當聽法的時...
Tips: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我們在念佛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障礙,一個是昏沉,就是打瞌睡,不光是念佛,修行過程當中都會出現; 另一個是掉舉,就是打妄想,妄念特別多。 我們應該怎樣克服這兩種常見的障礙? 請聽西行法師為我們開示對治的方法。什么是昏沉?
昏沉就是每當聽法的時候或內心緣一些對境的時候,不明了、糊涂、打瞌睡,這是修法當中特別大的一種障礙,也稱為法障。有的人認為聽法、修行的時候打瞌睡不是一個重要的事情,因為打瞌睡的時候沒起惡念,也沒有干壞事,就是迷迷糊糊的,一覺睡醒睜開眼睛,這堂課已經聽完了,這挺好呀,日子很好過。實際上這是法障,對于聽法產生非常大的障礙,也就是對你的修行、解脫產生非常大的障礙。如何對治昏沉?
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大家知道后就不用再因為這個而苦惱了。 第一,飲食方面要注意。吃得要少或剛剛好,不能吃得太飽,吃太飽人就容易昏沉。 第二,睡眠一定要適當。睡得太少了也容易昏沉,睡得太多又不精進,睡眠時間要合理,作息時間要有規律,不要隨意改變。 第三,減少雜務和瑣事。在家人要承擔家庭的責任、事務太多,其實就是因為欲望太多、不滿足,一旦知足活得就沒那么辛苦。我們辛苦的原因是因為貪欲、欲望膨脹,現在生活水平基本上都比較平穩,沒有人吃不上喝不上。為什么我們還那么辛苦?因為我們想要更好、想要更多,這樣你的瑣事太多了,沒有時間去修行,到最后也不會有一個很好的結局。其實你付出一輩子、追求一輩子,到最終還是什么都沒有,該失去的還是要失去。所以你要真正想修行、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信心,掛礙方面要少一點,瑣事要少一點,這樣對你的修行會有特別大的幫助。什么是掉舉?
掉舉就是對于自己所緣的對境,內心不寂靜。本來念佛修行的時候,應該安住在一句佛號,念得很清凈。但是一旦坐下來念佛的時候,就會發現妄想特別多,心容易向外攀緣,內心不安、有掛礙,這叫掉舉。如何對治掉舉?
對治掉舉的方法就是思惟無常。心思散亂是因為你內心有掛礙,還有很多放不下。如果思惟死亡、無常,明天可能就死了,什么都帶不走,那就什么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句佛號,你會萬緣放下,就不會打各種各樣的妄想了,這是對治掉舉的方法。 念佛時對治昏沉和掉舉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思惟苦諦。 想想自己將來要感受痛苦,你就不敢去睡,也不敢去打妄想。什么叫苦諦?就是在昏沉或打妄想、散亂的時候,想想自己用不了多久即將要墮入地獄,感受地獄的果報,我還怎么能昏睡呢?我肯定會打起精神來安住佛號,祈求佛力加持讓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為什么呢?因為在末法年代,凈土法門是我們獲得救度的唯一方法,就憑我們現在的所做所為、起心動念,如果不往生只能墮落到惡趣當中受苦。為什么?看一下大家生平所造的業,即使我們現在是形象上的修行人,但是我們還在無窮無盡地繼續造惡業。我們根本制止不了自己每天造作惡業的行為,這種因、這種業,將來必定是要受惡果的。我們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的,之前造的無量惡業還沒有清凈,在舊業上面又添加了很多新業。你有清凈嗎?你的業力有減少嗎?你的煩惱有減輕嗎?你有發菩提心嗎?這些滅惡業的方法你都沒有,后世怎么可能不墮落地獄受痛苦呢? 我們來世的問題是一個大問題,大家要思考一下。我們離來世并不是很遙遠的,生命真的已經走了大半了,尤其有些道友年齡比較大,世間無常,誰敢保證自己一生當中還有多少修行的時光?我們一天當中造惡業的時間要比修持善法的時間多,修持善法的力量很少,就證明我們解脫的幾率很小。這時我們只能靠一個特別的法門,就是他力法門,去念佛。你要選擇,要不然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不然來世繼續輪回。如果不念佛,選擇去輪回,你想想來世將要感受的痛苦,你還能睡得著、能吃得下嗎? 比如給你判一個死刑,明天就要砍頭了,就要死了,這個時候你還睡得著嗎?你肯定不知道死了之后會去哪里,或者在執行死刑的時候感受什么樣的痛苦,就一直非常的驚恐。如果我們想到來世決定會感受這種痛苦,就會恐懼,就不會懈怠了。遠離恐懼或獲得解脫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念佛,因為念佛的要求真的不高,不需要你修行一定要達到某種程度才能往生,只要有信、愿、行就可以。而且行為不是要你一天念十萬、二十萬佛號,不需要。只要你有信心和愿力,哪怕你的行為稍微差一點、稍微懈怠一點,你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修行之路實屬不易,我們步履蹣跚,我們如履薄冰。 感恩善知識的引導,讓我們逢兇化吉、轉危為安。世界之最 www.awtjwob.cn原創不易,請大佬高抬貴手!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朝夕網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