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有哪些歷史遺跡
白鹿原,陜西省西安市境黃土臺原,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地跨長安區(原長安縣)、灞橋區、藍田縣兩區一縣的灞河、浐河之間,東起點與簣山相接,西到西安和長安,南依秦嶺終南山,北臨灞河,居高臨下,是古城長安的東南屏障。
白鹿原因傳說周平王遷都洛陽途中,曾見原上有白鹿游弋而得名。漢文帝灞陵位于塬上,故亦稱灞陵原。又因居灞水(灞河)之上,故古代又稱灞上。位置境域
白鹿原,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地跨長安區(原長安縣)、灞橋區、藍田縣兩區一縣的灞河、浐河之間,東起點與簣山相接,西到西安和長安,南依秦嶺終南山,北臨灞河。白鹿原長25公里,寬6~9公里,面積263平方公里,是西安境內最大的黃土臺塬。歷史文化
白鹿原歷史上曾先后建過芷陽、灞陵、南陵、灞城、白鹿、寧民等7個縣治。
歷史上,白鹿原居高臨下便于回旋,對保衛西安城區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位置。在白鹿原東部(即今將帥圪都村)曾是漢代長水校尉屯兵之處。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駐扎白鹿原,修工事,挖戰壕,負隅頑抗。終被人民解放軍擊退。
在現代革命史上,1935年徐海東率領的紅二十五軍曾在這一帶進行革命活動,鄂豫陜省委擴大會議也在這里召開過,中國人曾在白鹿原上播撒過革命的火種。遺址遺跡
白鹿原上古文化遺存豐富。新中國成立后的多次文物普查和考古發掘表明,這是一處中華民族世代繁衍生長的重要場所。
白鹿原下的藍田縣九間房鄉公王村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75萬—115萬年的藍田猿人遺址;白鹿原西側下的半坡遺址是距今5600年—6700年之間一處仰韶文化時期母系氏族聚落遺址,也是國務院1963年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白鹿原西北原塄高處(今灞橋區灞陵鄉劉家村),西北兩面臨高崖,南靠深溝,只有東面可以通原內。漢高祖劉邦入關咸陽滅秦復還軍灞上,在此扎營,稱劉邦營,后世傳為劉家營。
位于白鹿原北麓灞橋區灞陵鄉毛西村的灞陵依崖起陵,襟山帶水,山勢如鳳凰展翅,故俗稱“鳳凰嘴”。灞陵為漢文帝劉恒及其皇后、漢景帝生母竇皇后的同塋異穴合葬墓,重點保護區39100平方米,屬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狄寨鎮鮑旗寨村薄太后陵亦屬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俗稱“薄姬冢”,占地110畝。薄姬為劉邦妃、漢文帝劉恒生母。考古調查發現闕門、墻基和卵石路面遺跡。
1975年在陵西北200米處發掘從葬坑20座,在國內首次發現以犀牛、大熊貓從葬;鞏村鄉前衛村1989—1990年發掘隋墓3座、唐墓28座,出土金、銀、銅、陶器共1000多件;
1980年12月,在湯峪鎮楊家溝村一處距地表2.5米處出土金銀器窖藏89件,成為晚唐金銀器標準器。
白鹿原上的名鎮——狄寨鎮,史載北宋天圣年間名將狄青征西時曾在此安營扎寨,故稱狄寨。狄寨鎮周圍各村多以當年狄青部將姓氏為名,沿用至今。
白鹿原上和白鹿原下沿浐、灞兩岸還有多處面積達數萬平方米的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文化遺址。如米家崖遺址、長樂坡遺址、老牛坡遺址、孝義溝遺址、新寺遺址、東李遺址等。
郭家灘墓群更是新中國成立后陜西文物工作者屢獲考古成果的重要地區。從1953年至1956年、1980年至1989年,這里陸續發掘各類墓葬2000余座,其中漢墓數百座,北周墓數座,隋唐墓1000多座,出土各類文物數十萬件。
世界之最 www.awtjwob.cn原創不易,請大佬高抬貴手!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