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閣是誰發明的?抬閣的歷史淵源
作為中國民間迎神賽會中的一種游藝項目。在木制的四方形小閣里有兩三個人扮飾戲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別人抬著游行。抬閣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抬閣的種類繁多,各地抬閣的藝術形式各有特色,以金壇抬閣、徽州抬閣、廣東抬閣、安陽抬閣和山西平陽《抬閣》最為著名。
將鐵桿固定在抬桿上端,抬桿周圍用蓮花、彩云等各種道具裝飾起來,再將三四個扮演各種戲劇人物和神話故事的男女小孩固定在鐵桿上,由成年男子抬著,在行進中表演。內容有50余種,其中包括《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富貴圖》、《火焰駒》、《斷橋》、《虹霓關》、《起解》、《百花亭》、《盜靈芝》、《下河東》《揀柴》、《蘇護送女》、《雙吊孝》、《黃河陣》、《祥麟鏡》、《反棠邑》、《狐貍緣》、《鳳儀亭》、《血手印》等。
抬閣最早問世的雛形是在民間的祭神活動中,用家用的方桌兩邊綁上1丈多長、3寸粗的兩根木制抬桿,抬桿的兩稍頭部位再綁上3尺多長,2寸粗的橫桄,橫桄的中部再綁上抬桿,方桌上立著的神靈牌位和豬羊、香爐、蠟燭等祭品,用4個人抬著,沿街慶賀,以還夙愿。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繁榮,文化的進步,民眾感覺到用原來的祭神辦法顯得單調而沒氣派,也不合時宜。
所以便改制成有專用抬閣底座,底座似方桌式樣,但比方桌大了很多,它的邊長約4尺多,高3尺多,四角有4根3寸粗的底座腿子,底座上面還設置了古建筑式樣的過廳造型,在過廳里塑有神像,神像兩旁站立兩個手持佛塵的侍童侍女,神像前擺放著豬羊、香爐和蠟燭等祭品。抬閣底座兩邊綁有兩根長約1丈多、粗約3寸的木制抬桿,抬桿兩稍頭綁有長4尺多,約3寸粗的木制橫桄,橫桄的兩頭部位綁著抬桿,這時抬“抬閣”的人巳增至8人。在活動時,抬閣前面還配置了嗩吶吹奏和鑼鼓隊伴奏,這時抬閣比過去的走閣從形式編排上已有了民間文藝的特征,已接近現時抬閣的規模和樣式。
南營留村的抬閣經歷了由興到衰、由衰到興的漫長歲月與時事的變遷,到民國時間,經過民間藝人們的不斷改革創新,抬閣底座由原來的方桌式造型,不斷改制成長方型、六邊型和正方型的抬閣模式。抬閣多采用“六邊型”和“正方型”兩種。抬閣底座上面的設置有“過廳式”、“市樓式”、“六角涼亭式”3種。采用的是“市樓式”和“六角涼亭式”的造型。抬閣上面的文化內容巳不是古老的神像和祭品等物的裝飾,而改為戲劇故事和民間故事的人物和道具。如《茶瓶計》戲劇故事,人物有小姐龔秀英、丫環,還有相公單寶貴,道具是茶瓶和花兒等物。抬抬閣的人由原先的8人抬,現已增加到16人抬的抬閣。
朝夕網 www.awtjwob.cn原創不易,請大佬高抬貴手!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