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翰簡介:北宋宦官將領 有諜略且善于領兵和團結將帥
由于他久在邊疆,宋真宗特置皇城使一職由他擔任,表示對他的特別寵幸。官至入內(nèi)都知、昭宣使、群牧副使,加領平州團練使。死后一再追贈貝州觀察使、彰國軍節(jié)度使。
歷代宦官中參與軍事活動的并不少,但像秦翰這樣有勇有謀,四十九次受傷,在捍衛(wèi)邊境中屢立大功,而不居功,不攬權,不謀私利的,實不多見。秦翰可以說是宋代宦官中在軍事方面最杰出的人才,即使與一般的將帥相比,他亦是相當出色的。
人物生平
抗擊契丹
契丹是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游牧民族,很早時就生活在今西喇木倫河和老哈河一帶。十世紀初,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奴隸制的國家,國號契丹,后來改稱大遼。契丹建國后,不斷向南擴張,占據(jù)了大片的地區(qū),尤其是從后晉獲得了大致相當于今晉北、冀北一帶的燕云十六州。
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滅掉北漢,然后乘勝移師擊遼,命崔彥進、宋渥等部四面攻打燕京城。這時,秦翰任崔部兵馬都監(jiān)。在宋軍的猛攻下,燕京城人心惶惶,岌岌可危。
正在這時,遼名將耶律休哥趕到,雙方大戰(zhàn)于高梁河,宋軍慘敗。宋太宗在逃命途中,命崔彥進部屯守關南(不久改名為高陽關)。
報復宋朝
沒多久,遼為了報復宋朝,遣韓匡嗣、耶律沙、耶律休哥等進犯鎮(zhèn)州。剛剛抵達滿城,宋軍就派人請降,韓匡嗣信以為真,欣然欲受。耶律休哥勸道:宋軍士氣極旺,必為詐降。但韓匡嗣聽不進去。很快,宋將劉廷翰在正面的徐河擺好陣勢,崔彥進、秦翰部則銜枚疾進,繞至敵后。接著,李漢瓊、崔翰等部也及時趕到。于是,宋軍前后夾擊,猛沖猛打,將疏于戒備的遼軍打了個措手不及,其投西山坑谷中死者不可勝計。
委以重任
宋軍追至遂城,取得了重大勝利。總計,殺敵萬余,俘敵萬余,獲其將三名、馬萬余匹;此外,還有其它物品以十萬計。韓匡嗣棄旗鼓而逃。這次戰(zhàn)役使遼受到沉重的打擊,也使得秦翰以英勇善戰(zhàn)而聞名遐邇。宋太宗予以重賞,并稱贊他可以委以重任。
雍熙中,秦翰出任滋州駐泊,仍然主管先鋒之事,后來又任鎮(zhèn)、定、高陽關三路排陣都監(jiān)。這幾路乃是抗遼戰(zhàn)爭中的關鍵地段,秦翰在此任職達七八年之久。其間,宋遼雙方多次交鋒,互有勝負。
屢建奇功
淳化四年(993年),秦翰回宮任押班。不久,又被派往西邊去對付黨項族。咸平二年(999年)七月,由于北邊形勢日趨緊張,宋廷任命大將傅潛為鎮(zhèn)、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秦翰為排陣都監(jiān),田紹斌、石普等為先鋒,準備迎擊遼軍。九月,擊敗遼軍于廉良路,殺敵二千余人,獲馬五百匹,得俘虜及物資甚多。很快,遼蕭太后與圣宗率兵大舉南下。宋緣邊城堡告急書信雪片般飛來,將士們紛紛自發(fā)地厲兵秣馬,要求決一死戰(zhàn)。然而擁兵八萬余的傅潛卻畏敵如虎,閉門不出,將領如果請戰(zhàn),他就惡言相向。因此,遼軍未遇什么抵杭就進入了祁州、趙州、邢州、銘州等地,鎮(zhèn)定路被切斷達一個多月。宋廷屢次遣使從小道去催傅出戰(zhàn),秦翰、范廷召等將領也再三催促,可傅潛就是不聽,氣得眾將大罵。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傅潛分出一萬步騎出高陽關迎敵,并答應出兵支援。可是,當他們被重重包圍時,傅潛卻不發(fā)一兵一卒,致使宋軍大敗而歸。遼軍乘勝分兩路渡過黃河,直奔淄州、齊州。宋真宗聞報大怒,立即將傅潛撤職查辦。
第二年正月,遼兵大肆掠搶后開始回撤。秦翰、范廷召、張凝等入奉命追殺,在莫州(今河北任丘)東三十里處,搶先占據(jù)各要道,截斷敵歸路。夜里,遼軍企圖趁黑逃走,遭到迎頭痛擊,頃刻間便人仰馬翻,潰不成軍。總計此役宋軍斬首萬余級,盡數(shù)救回被掠百姓數(shù)萬人,獲馬匹、兵器及其它物資不可勝計,剩余的敵軍也是倉皇出境。
重返抗遼前線
宋真宗當即下詔褒獎秦翰等人,并將他提升為定州行營鈴轄。正在這時,成都發(fā)生了聲勢浩大的士兵暴動,秦翰立即被派去鎮(zhèn)壓。同年十月,得勝回朝。
咸平四年七月,由于遼人集結兵力,準備秋季南下,宋廷任命王顯為鎮(zhèn)、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秦翰與楊延朗(即楊六郎)、楊嗣、張凝等名將并為前鋒鈴轄,前去設防。十一月,遼軍進至威虜軍(今河北徐水西北)。楊嗣、楊延朗先率輕騎登上城西的羊山,準備攔擊敵軍,但是由于兵力單薄,反而為敵所困。秦翰立刻與李繼宣部合兵一處,急馳增援。雙方展開一場血戰(zhàn)。遼軍漸漸不支,被迫退守羊山。秦、李二部緊追不舍,在二楊的配合下,大敗遼軍,總計斬首兩萬余級,包括其大王統(tǒng)軍鐵林相公以下名王、將軍十五名,繳獲敵羽林軍大印兩枚,以及許多戰(zhàn)馬和軍用物資。遼軍“余眾奔北,號勃滿野”,由于河北一帶發(fā)生饑荒,宋軍未加窮追。
此后,秦翰被調(diào)至西邊。兩年后,又重返抗遼前線。
發(fā)動南侵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遼圣宗發(fā)動了一次規(guī)模空前的南侵,一直打到澶州,中外震駭。宋朝廷內(nèi)一片慌亂,有人建議遷都金陵,有人建議到成都,宰相寇準等人則力主皇帝親征。經(jīng)過主戰(zhàn)派再三剖析利害、極力勸告,宋真宗這才硬著頭皮決定親赴澶州。他命李繼隆、石保吉為前鋒,又派秦翰先赴澶州和魏府(今河南安陽)主持軍事,特許其便宜行事。
一場惡戰(zhàn)
不久,秦翰又被派往邢洺路任鈴轄。宋真宗至澶州后,又調(diào)秦翰任駕前西面排陣鈐轄,主管大陣之事。秦翰預料此處必有一場惡戰(zhàn),而且是關系到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zhàn),所以他一上任就馬不停蹄地率兵整修環(huán)城的防御設施。剛剛完工,便得到張皓密告:遼軍將來偷襲。次日黎明,敵人果然蜂擁而來。遼先鋒、統(tǒng)軍使蕭達覽親自督戰(zhàn),被宋將張環(huán)用床子弩射殺。蕭是遼名將,智勇雙全,所率皆銳兵,曾奉命設伏擒獲了號稱無敵的楊繼業(yè),以后又屢敗宋軍,被封為蘭陵郡王,威名甚著。他一死,遼軍士氣受到很大影響,再加上其它地方也連遭挫折,形勢日益不利,因此遼人決定講和,想通過談判來達到戰(zhàn)場上所未達到的目的。于是,雙方僵持于澶州一帶。秦翰率兵日夜防守,盔甲不卸達七十余日,直到雙方訂立盟約為止。盟約規(guī)定:兩國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遺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這就是著名的“澶淵之盟”,
遼軍撤走后,秦翰繼續(xù)留守澶州。一個多月后,才率領所部回京,因功被封為宮苑使、人內(nèi)都知。
益州平叛
咸平三年正月初一,益州(今四川成都)守兵趙延順等人為了反抗兵馬鈐轄符昭壽的壓迫而發(fā)動兵變。他們殺掉符昭壽,驚走了知州、轉運使等地方官,推舉都虞候王均為首領,建國號大蜀,年號化順,并且開科取士,封官建制。其它各部士兵也聞風而動,紛紛來投,叛軍力量迅速壯大起來。他們先克漢州,然后攻打綿州、劍州。宋真宗聞報大驚,惟恐四川再次出現(xiàn)難以收拾的局面,乃立即命令雷有終、秦翰、李惠、石普等人率兵八千前去鎮(zhèn)壓。
在雷有終等人抵達前,蜀州知州楊懷忠已調(diào)集眾多的地方兵遏止了王均的攻勢,甚至去攻打益州,因力量太弱,未能得手。雷有終一到就派石普配合地方兵收復了漢州,然后進駐益州城外的升仙橋。一天,王均開城偽遁,雷有終不知是計,率兵徑直入城。一進城,官軍就四出搶劫,一片混亂。這時,叛兵關閉了城門,又在道口設置路障。官軍沖殺不出,大部被殲。李惠戰(zhàn)死,雷有終、石普等人墜城逃走。
接著,王均發(fā)動反擊,但很快便被擊敗,只好回城固守,雙方陷入僵持狀態(tài)。正在這時,秦翰以兩川捉賊招安使的身份來到益州。他與雷有終商議在城北再筑一土山以便攻城,之后,親督各軍猛攻。官軍先克城北羊馬城,接著焚毀敵望樓,叛軍從此心灰意冷,斗志喪盡,惟筑月城自固而已,秦翰督師五戰(zhàn)五捷,身中流矢而不卻,終于在十月一日凌晨攻入了益州,王均率領殘部兩萬余人向南逃走。雷有終先派人在城中縱火以防埋伏,然后與秦翰一起登上城門樓指揮肅清殘敵,他們又下令將數(shù)百名經(jīng)確認曾在王均手下做過宮的人一個一個地投進火中燒死,時人以為冤酷。
宋真宗聽說秦翰督師攻城,五戰(zhàn)五捷,身中流矢而不退,終于攻克益州,非常高興,特下手詔慰勞。
克復益州后,秦翰馬上率兵追擊王均。在廣都澶(今四川雙流東南),殺敵千余人,俘虜七千余人,獲馬數(shù)千匹。王均急忙逃往陵州(治今四川仁壽),不料秦翰隨即也趕到,只得繼續(xù)逃竄,進入富順監(jiān)。在富順,王均窮蹙自縊,余部六千余入被楊懷忠所俘。至此,這場曾令統(tǒng)治者十分擔憂的兵變,為時僅僅十個月便被徹底平息。秦翰因功被遷為內(nèi)園使,恩州刺史。
討伐趙保忠
北宋西邊的對手主要是黨項族所建立的西夏。黨項族是羌族的一支,很早時就居住在今青海、甘肅一帶。唐末,平夏部首領拓跋思恭率兵助唐鎮(zhèn)壓黃巢起義,被唐朝封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夏國公,并踢姓李氏,據(jù)有夏、銀、綏、靜、宥五州之地。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加封定難軍節(jié)度使李彝興為太尉,繼續(xù)承認其地位。彝興貢馬三百匹,表示臣服。當傳至其孫李繼捧時,黨項族內(nèi)部分裂,貴族們相互爭戰(zhàn),一片混亂。于是李繼捧于982年來見宋帝,獻其所管之地及民戶五萬余帳,并請求舉家遷居開封。宋太宗欣然接受,派兵占領了夏、銀、綏、有四州,又派人護送繼捧家族內(nèi)徙。
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不愿內(nèi)徙,他詐稱乳母出殯,率領數(shù)十人馬逃入夏州東北三百里的地斤澤,抗宋自立。宋政府采取堅決鎮(zhèn)壓的政策,一度曾將繼遷打得狼狽不堪。但是,李繼遷很快就利用其家族在黨項族中的威望,拉攏各部豪強勢力,使自己的力量逐漸強大起來,而且與遼人結為同盟。在遼的支持下,李繼遷大舉攻宋,宋將無法遏制。
于是宋太宗賜李繼捧姓趙名保忠,命他前去夏州抵御。繼捧到夏州后,起初連連得手,并且射傷了李繼遷。但是沒過多久,李繼遷就轉敗為勝,大舉反攻。宋政府被迫授給繼遷銀州觀察使稱號,踢姓名趙保吉。李繼捧則因連吃敗仗、進退維谷而叛宋降遼。
李繼遷與宋講和后不久,便尋找借口大肆擄掠宋邊,又發(fā)兵猛攻慶州、原州、靈州等地。更令宋朝統(tǒng)治者優(yōu)慮的是,李繼遷與李繼捧勾結起來,準備聯(lián)合抗宋。因此,宋廷任命李繼隆為河西都部署,秦翰為監(jiān)軍,率兵前去討伐。
李繼捧在夏州聞訊,十分不安,他一方面將家眷安排到城外安全的地方,另一方面上書宋太宗,說他與繼遷愿同宋朝講和,并獻馬五十匹,請求罷兵。宋太宗聞奏,立即派人督促李繼隆迅速推進。當大軍進至延州(今陜西延安)時,秦翰擔心李繼捧逃跑或者頑抗,便乘驛馬先行一步趕到夏州,矯詔安撫繼捧以穩(wěn)之。宋軍臨近時,秦翰又說服繼捧以東道之禮出城迎接。于是,他們一起乘馬出城。夜里,李繼遷發(fā)動突然襲擊,企圖吞并繼捧的人馬。李繼捧見勢不妙,單騎逃回夏州,被指揮使趙光嗣關押起來。接著,趙光嗣打開城門,迎入李繼隆。李繼遷急忙逃走。
占據(jù)夏州后,秦翰建議殺掉繼捧、追剿繼遷,李繼隆卻認為繼捧乃特殊人物,應由朝廷處置;李繼遷遠遺荒漠,不宜窮追。于是決定將李繼捧押送回汴京。不久,宋太宗密詔拆毀夏州城以免再次為敵所用。夏州城是十六國時期赫連勃勃調(diào)發(fā)十萬民眾所建,城墻原高七丈,底寬三十步,上寬十步,非常堅固。
李繼隆、秦翰等認為夏州乃邊防重鎮(zhèn),兵家必爭之地,如果保留下來,可以借之御敵。為此,李繼隆特派其弟繼和陪同秦翰赴京請示:保留夏州城;增兵戍守銀、綏以南的山地,以便切斷敵糧運之道,同時保護內(nèi)附各族人民。但是宋太宗偏信宰相呂蒙正的話,拒不接受。
這次宋軍能夠順利地占領夏州、俘獲李繼捧,使他未能象李繼遷那樣對北宋構成重大威脅,顯然秦翰是立了一功的。因此,宋廷加封他為崇儀副使。
駐守西陲
至道元年(995年),秦翰被任命為靈、環(huán)、慶三州和清遠軍四路都監(jiān)。他配合守將張延擊退了李繼遷對清遠軍的進攻。次年初,宋軍運往靈州的四十萬石糧草在浦洛河被李繼遷全部劫去,宋太宗大怒,立命李繼隆為環(huán)、慶、靈等十州都部署,指揮五路大軍圍攻李繼遷,準備一舉全殲。但是,由于指揮不當,多數(shù)將領又誤期,目的未能達到。一年后,李繼遷遣使求和,且請以其為藩屬,宋許之。在此期間,秦翰多次奉命赴繼遷帳中談判,甚得對方好感,因此他向太宗建議愿乘其無備之機,“手刺此賊,死無所恨!”太宗深嘉其忠勇,但不許所請。
咸平四年底,李繼遷攻占清遠軍,氣焰十分囂張。宋廷立即將秦翰從抗遼前線調(diào)任為西面行營鈴轄,與都部署王超一同率兵六萬,前去抵御。次年正月,宋軍深入敵境,焚毀廬帳二百余、糧草八萬余石,生擒敵將多名,斬首五千余級,俘虜九百余人,獲牛羊、器甲二萬余。
不久,李繼遷攻占靈州,準備以此為進一步進取的基地。為了防止其繼續(xù)深入,宋廷將王超調(diào)任永興軍(治今西安)駐泊都部署,任命秦翰為那寧涇原路(一說環(huán)慶涇原路)鈐轄兼安撫都監(jiān)。秦翰率領所部嚴密防范敵人來襲,同時巡視隴山以外,召集各部族首領,諭以恩信。由于秦翰生性溫良謙謹,不拘小節(jié),而且勇猛頑強,言而有信,贏得了邊民的高度信任,因此不久就有三千余帳相繼內(nèi)附。可是,曾隨李繼遷在浦洛河劫奪宋軍糧草的康奴族卻自恃地勢險要、人口眾多,拒不內(nèi)附。
秦翰便會同涇原儀渭鎮(zhèn)戎軍部署陳興、涇州駐泊部署許均,長驅直入,搗毀了康奴族的巢穴,斬首數(shù)千,獲其牲口及馬牛羊甚多。之后,秦翰又帶領涇原路都鈴轄兼知渭州曹瑋以及陳興去攻打桀驁不馴的章埋族。在鎮(zhèn)戎軍(治今寧夏固原)西北的武延咸泊川,擊殺了章埋族酋長及其部屬二百余人,生摘三百余人,奪愷甲、牛羊、駱駝、馬以三萬計。隴山內(nèi)外諸部族受到極大震動,紛紛納地投降,惟恐落后。宋真宗下詔嘉獎秦翰,并賞賜錦袍、金帶、白金五百兩、帛五百匹。
景德元年,秦翰被調(diào)至抗遼戰(zhàn)場。澶淵之盟訂立后不久,又重返西邊,任涇原儀渭路鈴轄。當時李繼遷已于一年前攻打吐蕃時中箭身亡,其子德明初立。宋朝邊將一部分主張乘此良機攻滅德明,另一部分主張招降他。宋真宗傾向于后者,德明也有和好的愿望,于是雙方開始接觸。景德三年七月,李德明為了在談判中處于有利的地位,調(diào)集各部兵馬以為威懾,秦翰隨即通知守軍和各部族嚴加防范。兩個月后,雙方訂立了和約。
提供條件
此后幾年,秦翰一直在西邊。鑒于這一帶一向缺少一道可資防御的屏障,以致敵人可以經(jīng)常深入場擾的教訓,他決定在要害地段開鑿一條巨大的壕溝。秦翰擔心延誤農(nóng)時,增加百姓的負擔,就只使用士兵勞作。經(jīng)過數(shù)年的努力,終于大功告成,共計用工三十萬個。它為后來宋軍的戍邊提供了很好的條件。秦翰因功升遷為皇城使、入內(nèi)都知。
皇城使,是皇城司的主官,由皇帝的親信擔任,主要職責是拱衛(wèi)皇宮,以及周流民間,刺探臣民動靜,位置十分重要。宋代實行以官寄祿之法,皇城使多數(shù)情況下僅為武官的升轉之階,并無實掌。真正負貴本司事務的官員,一般以內(nèi)侍都知、押班等充任。由于秦翰長期忠心守邊,勞苦功高,宋真宗特意授之以示特別寵信。秦翰上表辭讓,真宗堅決不許。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宋真宗準備到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祭祀后土,命參知政事王旦、簽署樞密院事陳堯叟前去安排。不久,又命秦翰參與其事。次年正月,真宗起駕前往汾陰,命秦翰主管御廚、翰林、儀鸞等,“凡行在諸司細務,番得裁決,不須中覆(請示)”。在此期間,夏州有人騷擾宋邊,宋真宗立刻派秦翰前去處理,順便遍巡邊部,秦翰尚未到,事件即告平息。他任務完成,旋即趕回,繼續(xù)負責赴夏州前所管的事情,直到四月事畢回京為止,兩年后,宋真宗計劃到毫州朝拜太清宮,命秦翰等為行宮使,所掌一如祀汾陰時。
暴病身亡
大中樣符八年(1015年)四月二十三日夜,榮王元儼宮失火。當時北風正急,風助火勢,火借風威,頃刻間就蔓延開來,內(nèi)藏左藏庫、乾元殿、乾元門、崇文院、秘閣等處也先后被燒著。直到次日中午,大火才被撲滅。宋真宗當即命參知政事丁謂領銜,秦翰、曹瑋等人具體負責,修葺大內(nèi)。
同年閏六月,當秦翰正在指揮修葺工程時,不幸突發(fā)慕病,死于宮內(nèi)的官署中,終年六十四歲。消息傳出,禁軍中有不少人為之泣不成聲。宋真宗也潸然淚下,不勝悼借之至。他下令贈給秦翰貝州觀察使之職,葬禮加等。大內(nèi)修葺完畢后,又遣使以襲衣、金帶賜秦家,以示對秦翰的懷念和獎賞。
大中樣符九年,重贈秦翰澎國軍節(jié)度使之職,并且詔命翰林學士、著名文學家楊億撰寫墓志銘。楊億因為秦翰樂善好施,家無余財,上表拒收秦家的酬資,雖未得朝廷同意,而時人皆贊之,可見秦翰聲望之隆。朝夕網(wǎng) www.awtjwob.cn原創(chuàng)不易,請大佬高抬貴手!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fā)表,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