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故宮下雨不積水 總建造師卻因此被殺 傳說與真相究竟如何?
u3i3.com小編優優據網絡最新關于“沈陽故宮下雨不積水,總建造師卻因此被殺,傳說與真相究竟如何?”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
沈陽人都很佩服老罕王努爾哈赤的眼光,自建古都以來,沈陽城從未遭受過地震與水災的破壞,這真是一塊風水寶地。說起盛京城和皇宮,還有一件令后人仰慕的神奇設計,沈陽故宮,無論下多大的雨,從來不積水。關于這件事,流傳著一個廣為人知的傳說。
后金天聰元年(1627年),清太宗皇太極即位后,決定重建沈陽城。這建都之事非同小可,何人擔當此重任呢?必須得是一位建筑經驗豐富,善曉陰陽,明察地理的人不可。皇太極一時選人無著,便征求群臣的意見。最后,眾人一致推舉后軍主事、博學多才的鄧公池為建城總管。
這鄧公池,曾追隨罕王努爾哈赤南征北討,善于謀略,多次立功,因此,一直升至后軍主事。??鄧公池接任建城總管后,廢寢忘食,翻閱中國歷代營造法式又盤點滿族習俗,最后按三才,照天干,對地支,行七十二地煞之數,畫了十九張都城的草圖。這設計圖既有滿族建筑的風格,又具有漢法皇城的氣勢。??
皇太極展開圖紙一看,這都城分兩儀,列四象,明現八卦,暗合九宮,果真有虎踞龍盤的氣勢,不禁大喜過望,欽定立刻開工。
就這樣,沈陽城開始了大規模的修建,歷經三年終于完工。這沈陽城,內圓外方,城僻八門,街道呈“井”狀,官殿居中央。真是座精巧宏偉的好城郭,處處都顯示出鄧公池的才華。??
鄧公池在督修沈陽城的時候,發生過一件事。一個負責建筑材料供應的八旗官員,偷工減料,中飽私囊。鄧公池發現后,給予了嚴厲處罰。這個官員,懷恨在心,他不惜用重金買通了一個在皇太極左右的近臣,準備找機會置鄧大人于死地。
重建沈陽城竣工之后,皇太極率領王公、貝勒、群臣們,在一大群親兵簇擁下興致勃勃地巡視這新建的都城。一路走來,只見宮殿磋峨,雕梁畫柱,靈頂飛檐,真是巧奪天工;城墻高大寬闊堅實,箭垛敵樓,鱗次櫛比,呈現出威嚴雄壯氣勢。皇太極不禁心中大悅:“此城如此大合我意,鄧公池功勞不小!”??
這時,一個近臣附耳說道:“依奴才看來,這城郭雖堅固,宮殿也很華麗,可惜有一大隱患。我聽說,全城之內,未留一座永門水關。一旦大雨連綿,豈不要全城淹沒嗎?陛下,鄧大人的祖先可是漢人啊!”??
皇太極聽罷,心頭一震,他細細地巡察完畢之后,果真沒有見到一處水門,不禁怒火中燒。回到宮里,皇太極急忙察看沈陽城營造圖,圖紙上只有四儀,四象,三十六天干地支,七十二地煞之數,竟看不到一處標明水門的。??皇太極勃然大怒,當即下令將鄧公池斬首示眾。
非常奇怪,鄧公池被斬首后,身體卻挺立不倒。刑部監斬大臣見這異象,不敢大意,立即上奏皇太極。皇太極心想:“莫非錯殺了鄧公池?”他馬上命令拘拿鄧公池夫人,詢問究竟。
鄧夫人泣聲奏道:“主上明鑒,我夫千古奇冤啊!家夫日夜操勞,費盡了心機,按九宮七十二脈通,創造了七十二條潛水通道,這潛水通道,乃是事先挖好的七十二條大溝,底部填上大石頭留有空隙,上層用鵝石填滿,最后以細砂覆蓋。平時,這通道上面可以人馬通行,一旦降雨,積水便滲入各條潛水管道之中,流入城外護城河,最后匯入渾河去了。這樣,就不用修水門水關了。日后即便有敵兵來犯,也不必擔心沿水門偷襲。”
說來也巧,鄧夫人伸冤期間,沈陽突然下起大暴雨,而且是連下三天三夜。雨過天晴之后,人們驚訝地發現,沈陽城內果然沒有任何積水。皇太極此刻非常內疚,后悔殺了忠臣才子,屈死了鄧公池。皇太極親自駕至鄧府,用那個貪官和那個近臣的人頭祭奠了鄧公池的亡靈,又命有司在懷遠門外修了一座鄧大人廟。??
這就是關于鄧公池修建沈陽城的傳說。關于這段歷史傳說,歷史真實性如何呢?
先來讓我們看看,是否有鄧公池這個歷史人物?
在清代官方資料中,并沒有鄧公池名字以及有關他建造沈陽城事跡的任何記載。不過傳說相對應的是,盛京堂子廟早年曾被稱呼為“鄧大人廟”,這個地方也叫“鄧大人胡同”。但事實上,鄧大人廟只是堂子內西南隅的一座小廟。而且傳說中的鄧大人廟是在懷遠門外,而鄧大人廟遺址卻在撫近門外的東南方向,也就是現在的堂子街。世界之最 www.awtjwob.cn原創不易,請大佬高抬貴手!
清末老太監信修明生前曾談及自己隨駕入堂子廟的一次經歷,他說:“每元旦,皇上親謁行禮,為無頭將軍換頂巾。將軍即無頭,頂上蓋一紅綢布,一年換一次,必皇上親手撤換。據傳將軍姓鄧,其名不詳,明朝衣冠。”信修明所述的,其中無頭鄧姓將軍與傳說的鄧公池被斬情形吻合,但是穿明朝衣冠令人不解。另外,關于這個鄧大人雕像的人物也存在爭議,說法之一,這供奉的是抗倭名將鄧子龍將軍,說法之二,這是明朝的另一個將領鄧佐,他曾被滿族人奉為“痘神”。
堂子廟老照片
下面再說說古人設計的故宮與沈陽老城排水設施的實際情況。
沈陽故宮內的排水系統,分為“明排”、“暗排”兩種。
所謂“明排”,就是沿地表排水。沈陽故宮位于沈陽方城中心,是方城內地勢最高的建筑群。沈陽故宮內部其地形分布走勢為東北高、西南低,除去高臺上的寢宮居住區域,高度落差達到一米左右,這種自然的地勢高差,下雨時可以沿地面自流排水。在每處院落的南墻宮門兩側和部分院落的西墻,都設穿墻溝眼。
沈陽故宮的地勢走向
沈陽故宮的龍頭排水口
沈陽故宮用于排水的穿墻溝眼
所謂“暗排”,就是地下有暗溝,對于水量較大并集中的地方,通過暗溝排出宮墻外。沈陽故宮門前的馬路(即今天的“沈陽路”),設有排水暗渠通往護城河。
沈陽故宮的排水原來主要依靠清代的排水系統,歷史上無論下多大的雨,從來沒有被淹過,現在與更先進的現代排水設施結合,其排水功能就更加完善了。
清初的盛京城,其排水系統被稱為“七十二地煞”。也就是傳說中,由鄧公池設計的。那么“七十二地煞”究竟是什么東西?
“七十二地煞”有兩層含義,其一就是指72條下水道,也就是專門負責城區排水的暗道。盛京城內的積水排向“七十二地煞”、護城河之后,再沿溝渠流進“小河沿”,最終注入渾河。上個世紀70年代初,部分“地煞”變成了防空洞,后期被拆除,而故宮、太清宮、清昭陵等一些地方的“地煞”則被保留下來,也就是說,清代初期建成的下水道歷經近400年,現在有的依然“為人民服務”。
“七十二地煞”的第二個含義是指蓄水池,也就是72個水坑,這蓄水池與下水通道相連,水一旦超過一定的水平線,就會自動流入下水道。清末文人繆潤紱在《沈陽百詠》第二首《七十二坑》詩中這樣描寫盛京雨后景象:
潦水無勞閘放行,不愁春雨漲連城。
雨晴恰稱妾心意,七十二坑春水平。
由此詩中可見,七十二坑在當時起到蓄水泄洪的作用非常大。
“七十二地煞”,“煞”字,源自天罡地煞,但在老沈陽話中又與滲水的‘滲’諧音。因此,“七十二地煞”無論是數字的吻合,還是諧音的巧合,都妙不可言。
歷史上的沈陽,應該稱為中國最早快速滲水、排水的“海綿城市”之一。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以上就是u3i3.com小編優優據網絡最新關于“沈陽故宮下雨不積水,總建造師卻因此被殺,傳說與真相究竟如何?”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