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漢字不滅 中國必亡” 他為何如此反對漢字?
u3i3.com小編優優據網絡最新關于“魯迅先生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為何如此反對漢字?”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
自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便邁入為了長達一百年的屈辱近代史。在這段時間里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西方發達的現代文明深深震撼了中國的知識分子,這讓他們開始思索中國圖強的方法和道路。
上圖——《新青年》書影
除了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人在政治上的探索之外,許多文人也在尋找發展中國文化事業的法門。其中有人認為中國應該廢除原有的教育制度,使用西化教材,更有人直接提出廢除中國沿用了幾千年的漢字,用新式的拉丁文字作為替代。
在漢字拉丁化浪潮中,不乏許多極有影響力的支持者,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莫過于魯迅先生。
作為新文化運動中的代表人物,魯迅先生一直以強烈的民族情感著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情感的魯迅先生,為什么會持有“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論調?其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考量?
上圖——魯迅先生像
一、教育普及背景下的廢除漢字思潮在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中,中國文化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清政府和后來的北洋政府在對外戰爭以及外交事件中屢屢令國人失望,這讓國人對于傳承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上圖——描述五四運動浮雕
在當時的眾多思潮中,許多先進知識分子發現中國的衰弱固然和舊時代官僚的陳舊思想有直接關系,也和廣大勞動人民低下的知識文化水平直接相關。
因此他們多次提出要普及大眾教育,提升整體國民素質,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中國走上強國之路。
當時的政府也聽取了他們的意見,在全國開設了許多小學普及基礎教育,與此同時還嘗試對成年文盲進行簡單的認字教育,但是這些手段都收效甚微。
以錢玄同為代表的部分文人指出掃盲運動面對的最大困難不在于投入不夠,而在于認字的門檻太高。中國的漢字固然是人類文化歷史上的瑰寶,但是其字形太過繁復,還有許多多音字,多意字的存在,這讓沒有教育基礎的人很難快速掌握。
上圖——繁體書法作品
因此為了讓大眾們可以更好地接受教育,他們提出了簡化漢字的指導思想。不過他們采取的辦法并不是新中國的簡化字方案,而是打算用拉丁化的字母徹底取代方塊字。
這樣做的好處主要有兩點:
第一拉丁化文字字母數量有限,這能有效降低人們學習認字的門檻。
其次拉丁化文字乃是表音字,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發音規則,每個會講中國話的人都可以寫出拉丁文字,這可以直接完成從口語到書面用語的轉換,省去了學習語法的步驟。
上圖——錢玄同照片
在錢玄同提出這一理論之后,立即受到了大量學者的猛烈抨擊。彼時文言和白話的爭論還沒有得到確定的結果,錢玄同卻要廢除漢字,這樣的沖擊自然令人難以接受,這讓漢字拉丁化的初步提議被暫時擱置起來,沒有激起太大的水花。
二、魯迅先生對于漢字拉丁化的看法魯迅先生對于漢字拉丁化的看法經歷了前后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在錢玄同等人首次提出這一倡議的時候,魯迅先生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反對意見,但是從其對大眾語文的幾點看法中,我們能夠看出魯迅先生起初是并不支持這個做法的。
朝夕網 www.awtjwob.cn原創不易,請大佬高抬貴手!
上圖——魯迅先生雕像
魯迅先生在對于文藝大眾化的思索中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在普及教育和文藝的過程匯總不應該想著一蹴而就。
如果為了推行大眾化而做出一些破壞文化精髓的舉措,那么就會讓文藝的發展走向媚俗,這對于長期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而且魯迅先生還提出,教育大眾不能只以識字和寫字為唯一目的,還要教授給大眾相應的基礎文化知識,培養他們的思想和審美情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普及教育的本質目的,讓中國的文化事業取得較大發展。
上圖——《魯迅全集》書影
最重要的是,魯迅先生深刻地認識到了想要完成文化改良運動,僅僅依靠文人的想法和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這還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幫助。
只有在他們的幫助下,這些文人的好點子才能付諸實踐:
若是大規模的設施,就必須政治之力的幫助,一條腿是走不成路的,許多動聽的話,不過文人的聊以自慰罷了。
除了對于文藝大眾化和教育普及的看法之外,魯迅先生對于當時輿論環境的認識也是十分深刻的,他知道新文化運動的背后除了圖強之外,更重要的目標是提升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
假如真的按照錢玄同的說法,徹底廢除漢字代以拉丁文字,那么這無疑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顯然是和新文化運動的宗旨背道而馳,因此魯迅先生對于漢字拉丁化一開始是持有反動態度的。
上圖——拉丁字母
但是在幾年之后,魯迅先生對于漢字拉丁化的看法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多次提出漢字是阻礙中國進步的障礙,想要讓中國快速發展,除了拉丁化漢字之外幾乎沒有其他辦法,他還說出了“漢字和大眾,是勢不兩立的”這樣決絕的話。
在那時的魯迅先生看來,讓大眾學習漢字的難點主要有兩個,除了其復雜的字形之外,其和口語之間的差異也是一個巨大的問題。許多方言中的音節根本沒有合適的漢字來表示,因此用音節系統更加復雜的拉丁字符來表示顯然是更好的。
之前魯迅先生曾經提到過文藝大眾化是一個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到交流之中。
但是他后來的發言中則表示拉丁化的方言書寫方式可以先在特定地區進行內部流通,等到出現統一的官話之后再做更改,這顯然和他之前的想法也是不一致的。
與此同時魯迅先生還站在科學發展的角度對漢字進行了批判,他提出化學發展的過程中,為了匹配一些新的名詞,科學家們已經在造字了,這和文化的傳承似乎也沒有關系。
上圖——化學元素周期表
為了更好地普及科學知識,用拉丁字母顯然比硬造生僻字更有優勢。
三、魯迅先生態度改變的背后原因魯迅先生為什么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改變自己的想法,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焦點。在筆者看來,這可能只是魯迅先生的激將法而已。
熟悉魯迅先生的朋友們肯定對他中國人喜歡折中的論述非常了解: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窗了。
因此魯迅先生的做法很有可能也是一種將自己的想法極端化處理后的表達,因此我們不妨仔細分析魯迅先生當時的真正訴求是什么。
在新文化運動中,最核心的矛盾一直是文言和白話文之間的取舍問題。
在新文化運動早期,白話文的普及運動發展形勢十分喜人,魯迅先生雖然看到了其中仍然存在的問題,但大致上是比較樂觀的,這也是為什么他反對錢玄同將漢字拉丁化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他對白話文的教育效果有自信。
上圖——《孟子》書影
但是在1934年的時候,中央政治大學的汪懋祖提出了要在小學中重新教授文言文,并在初中開設《孟子》課程的提議,這讓白話文的改革遭遇了極大的阻力。
魯迅先生知道這個時候自己站臺白話文是沒有意義的,那只會讓他卷入論戰之中。自己這時不妨振臂高呼,支持漢字拉丁化,那些老學究自然不能認同這樣的沖擊,可能就會回來支持白話文改革了。
這一點從魯迅先生和曹聚仁的通信中也有提及:
老先生們保存現狀,連在黑屋子開一個窗也不肯,還有種種不可開的理由,但倘有人要來連屋頂也掀掉它,他這才魂飛魄散,設法調解。
由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魯迅先生并不是支持漢字拉丁化的,他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幫助白話文的推行掃清障礙,因此才采取了激進了言論。
上圖——魯迅先生
四、結語漢字作為中國文明的實際載體,其不但是一種文字,更是民族信心的具體表現。
在新文化運動中,一些學者看到了漢字普及的難度太大,便提出將漢字改為拉丁化寫法,這無疑是一種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現。
而在這些學者中,魯迅先生的出現令人十分意外。這不但因為他是傳統文化大家,更因為他在這一說法最早被提及的時候并沒有顯示出積極的反應。
此時有人提出魯迅先生這樣的選擇是因為他也對國人失去了自信,認為教育的普及是很難做到的。
但實際上魯迅先生深知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之所以突然轉變態度支持拉丁化,只不過是為了逼迫擁護文言文的學者們轉而支持白話文。
而且魯迅先生也知道漢字的拉丁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出趙元任先生的拉丁文字體系存在不足,還需要改進才能推廣。
這也說明魯迅先生知道自己支持的事情暫時還是鏡花水月,并不能真正被推行,因此不會產生不可逆的影響,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魯迅先生對于中國文化發展的良苦用心。
上圖——魯迅紀念塑像
以上就是u3i3.com小編優優據網絡最新關于“魯迅先生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為何如此反對漢字?”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