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鬼故事-13號兇宅
u3i3.com小編優優據網絡最新關于“民間鬼故事-13號兇宅”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
老北京在民國改成了北平,只因為那時候南京是國都,這北京只好換個名了。結果北京市就一直在兩個名兒之間換來換去了。反正咱們既然說的民國時期的事兒,還是叫北平吧。
說的這事兒發生在滿清剛剛被推翻的那陣子了。
那會兒辛亥革命剛剛過去不久,統治了中國幾千年的帝制算是徹底被推翻了。民國初建其實也沒有啥本質變化,最明顯的是國民終于把后腦勺上那根小辮子剪去了。諸不知,這回的剪辮子,竟然和上一回滿清入主中原,勒令男人一律剃發留辮是一樣,也會鬧出不少人命案來。于是,在民國初年,還是常常可以在北平的大街小巷看到一些留著小辮子,穿著長衫馬褂的打扮,當然,最叫人捧腹的,還是西裝革履卻戴著一頂瓜皮帽,留著一條拖在屁股后頭的辮子了。
話說這皇城根的景山后街,有條胡同叫的名字挺怪,叫個棒槌胡同。也不知道是不是有個啥來歷?其實“棒槌”這詞就和傻二差不多了。老北京不是還有個歇后語叫做“給你個棒槌——就認真(紉針)?咱們說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條胡同的13號。
這胡同名字雖然叫個棒槌,倒也不是個筒子一樣直來直去的地形,反而是七扭八彎的。也不知道當初為什么會弄成這個樣子?估計是那些造房子的相互侵占地界造成的,結果整的自己出門進門也不方便。這條棒槌胡同的13號,是個出名的兇宅。誰聽著名字都明白,這宅子里面一定死過人。光是死過人,也不能算兇宅。夠得上兇宅兩個字,也得有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個,經常死人,也就是死過的人不是一個、兩個;第二個,非正常死亡,就是暴死。當然暴死,不一定是兇殺,只不過還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種恐怖。
13號是個四合院,一共三進,還挺大的。老北京城的四合院特有講究,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一種漢族傳統合院式建筑,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自打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城,四合院就與北京城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
北京傳統四合院雖有一定的規制,但規模大小卻有不等,大致可分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種:世界之最 www.awtjwob.cn原創不易,請大佬高抬貴手!
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間,一明兩暗或者兩明一暗。東西廂房各兩間,南房(倒座房)三間。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寬敞,一般是北房5間,3正2耳,東、西廂房各3間,房前有走廊以避風雨。另以院墻隔為前院(外院)、后院(內院),院墻以月亮門相崐通。
大四合院習慣上稱作“大宅門”,房屋設置可為5南5北、7南7北,甚至還有9間或者11間大正房,一般是復式四合院,即由多個四合院向縱深相連而成。
棒槌胡同13號院,就是個三進的四合院,磚木結構,檁、柱、梁、檻、椽以及門窗、隔扇等等均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圍以磚砌墻。梁柱門窗及檐口椽頭都上了油漆彩畫,色彩繽紛打眼一看就知道當年營造這院子的主人,必是官宦人家有權有勢。四合院的大門足足占了一間房那么大,門樓、門洞、大門(門扇)、門框、腰枋、塞余板、走馬板、門枕、連檻、門檻、門簪、大邊、抹頭、穿帶、門心板、門鈸、插關、獸面、門釘、……一樣也不少。
一進門就是一道一字型的影壁。影壁的最上面用筒瓦,然后用條磚砌出框架,中間一個大大的“福”字,下面是山海景色的須彌座。院內花木扶疏,幽雅宜人。丁香、海棠、榆葉梅、山桃花、棗樹、槐樹……還有水池、花草以及盆栽的石榴樹、杜鵑、梔子等等,階前花圃中的草茉莉、鳳仙花、牽牛花,加上游廊葡萄架,光是看這院子外面,就知道主人當年的富貴氣了。
相傳這院子還是元大都時候就有了,是當時一個蒙古親王的外宅。“外宅”顧名思義,就是男主人在正妻之外娶的老婆。其實,這外宅的含義不僅如此。中國古代,甚至一直到民國,都是一夫多妻制,一般所謂正妻,俗稱大老婆,和其他妻妾,也就是姨太太,是住在一處的,只是分房,或者分院而已。住在那些分院里面的妻妾并不算外宅,外宅是針對正宅而來。更準確的說法,是針對正妻的稱呼。所謂的外宅只是含蓄的說法,其實就是外妻。住在外面的妻子,是不同于家里那些姨太太的。姨太太們在家里再受寵,也不是主子的地位。除非哪天扶正了。可外妻不同,這個外妻在她領屬的宅子里是主子,是女主人身份。就像紅樓夢里尤二姐當初嫁給賈璉那陣,就是外宅。
這位蒙古親王的外宅是個漢家女子,元朝祖制蒙漢不得通婚。親王對她愛不釋手,視如掌上明珠,卻又礙于祖制不得公開迎娶,只得另外起造了這座大宅子,將這漢族女子供養于此。這位親王孛兒只斤。阿爾斯楞,鐘愛的漢家女子,姓藍,單名一個“蝶”字。孛兒只斤親王為藍蝶姑娘營造的這個大宅子,居然叫個“藍宅”!足見得他對此女的寵愛了。
“藍宅”營造之初,還沒有這個棒槌胡同,自然也不是13號。按照元大都的規制,四合院形成的胡同之間距離就有70米至闊。故而“藍宅”旁邊沒有什么民房。隨著元朝的衰落消亡,時間的推移,朝代更迭變換,氣勢恢宏的大宅門日益凋零,自然無法去干涉周圍蓋房子的,不斷過界占地。這就是棒槌胡同后來變成曲曲彎彎的原因了。
無奈當初的大元朝整天東征西伐,親王又是皇帝的一員虎將,只得常年隨駕出征。可伶這位漢家姑娘,雖然住在這富麗堂皇的大宅子里,過著錦衣玉食的日子,卻每日里郁郁寡歡,日子久了自然會生出事來。
這次孛兒只斤。阿爾斯楞出征歐洲,一去就是三年。就在他三年后突然歸來的夜里出事了……
阿爾斯楞只身一人一騎,來到“藍宅”大門外,“咚咚”把大門敲得很響。
里面一個家奴出來打開門,看見站在大門外面的居然是親王!竟然嚇得像見鬼一樣,先是扯著嗓子大叫一聲,“親王回來了!”
然后連滾帶爬朝里面跑去。
阿爾斯楞大感奇怪,牽著戰馬進了院子,不見一個家仆過來牽馬,倒是有不少男男女女的家奴丫鬟四下里亂竄,多數直接朝后面奔去。阿爾斯楞心中疑云驟起,丟開了馬韁繩,大步直奔藍蝶所居住的最后一進。一路之上阿爾斯楞追趕上的那些丫鬟,他不問青紅皂白,不是一腳踢飛,就是一拳打倒。到后來興起居然抓起人,直接朝水池里,假山上拋去。想那孛兒只斤。阿爾斯楞,乃是元朝著名虎將,力大無窮,被他踢一腳,打一拳,不殘也傷的不輕,更不要說被拋出去的幾個了。落水的只要不被淹死,還保得住性命,被丟到假山上的,早已經腦漿迸裂一命嗚呼了。頃刻之間,院子里已經是血肉橫飛慘不忍睹。
阿爾斯楞直闖進了藍蝶住的第三進北房,看見里面一片混亂,居然還有孩子的哭聲從東廂房傳出。他不顧細看堂屋細況,一挑簾子進了東廂房。
一個衣衫凌亂的女子懷抱一個不足月的嬰兒,身邊還站著一個約莫三歲的男童。另有一漢裝打扮的男子,也是衣冠不整地站在他們身前。兩個大人,一個孩子都在發抖。懷里的和地上的孩子不停地在哭。那個三歲的孩子抓著男子的衣角,不停叫著“爸爸、爸爸”。
阿爾斯楞一看,那女子正是自己愛妻藍蝶,那個男的居然就是府中管家高天明!阿爾斯楞頓時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順手拔出腰間佩刀,一刀下去,就將高天明劈成兩片,接著回手又是一刀,將那個三歲孩子攔腰斬斷。一旁的藍蝶早已經嚇破了膽,哭也不會了。阿爾斯楞一把拖過了藍蝶,先將她懷里的嬰兒,搶了過去,順手朝門外丟去,然后,雙手掐住了藍蝶的脖子,大聲怒吼:“我掐死你這個賤女人!”
片刻工夫,屋子里血流成河,大小三條性命橫在血泊中。阿爾斯楞已經殺得眼紅興起,提著刀出了門來,逢人就殺,竟是一路殺出藍宅直到門外,上了自己戰馬就走,再也沒有回頭,身后竟是一片血海一般。
等鄰居報了官,官府衙役進來清點,這一夜之間,宅中上下竟有大小十三口死在阿爾斯楞手下!如此一場滿門血案,官府卻是不了了之。只因為死的是漢人,殺人的是一位蒙古親王。何況還是他的家事?那元朝蒙古人本是游牧民族,實行的是奴隸制。蒙古貴族的家奴,主人擁有生殺大權。官府又豈會去追究?
這便是13號兇宅,所以被人稱作“兇宅”的歷史原因。當然僅僅因為這樣一段坊間野史,就把好端端的一座宅子定為兇宅,還是有些牽強附會了。這宅子成了兇宅,還是因為以后接二連三的事件,在這座宅子里發生……
據說,就在這場血案過去了三十年后,“藍宅”居然發生了第二次血案。
阿爾斯楞走后很多年,這座宅子都荒廢著,直到二十年之后,阿爾斯楞的兒子那日松,繼承了他那個戰死沙場的老子所有的一切,包括爵位和家產。那日松看中了這個宅子,重新裝修粉飾一新,全家搬了進去,把這里改成了親王府。當時曾經有那日松屬下的幕僚向他提出,這個宅子曾經發生血案,不吉利。
那日松卻毫不在意地回答“蒙古人是在流血與戰爭中長大的,怕什么血?”
誰也沒有想到十年后真的又發生了滅門血案。
那是一個冬夜。那日松一家,除去那日松本人之外,一家合計9口都在家,有那日松的三位福晉和6個孩子。此外府中還有四十多丫鬟和仆人,其中十人是蒙古人,剩余都是漢人。碰巧那天夜里那日松去朋友家喝酒一夜未歸。
第二天一早,那日松回到家中,發現所有人都中毒倒在地上。那日松驚恐萬狀,趕到三個福晉屋子里發現他的三個福晉6個孩子,還有府中十個蒙古人不僅全部中毒,而且身中數刀,早已死亡。幾個屋子里都是血流遍地,那情景與三十年前的血案十分接近。最叫那日松震驚的是,北房大廳正中,用血寫下幾行大字“投毒殺人者魚仇!”其余漢人皆無生命危險,只是中毒昏迷,唯獨少了一個叫高仇的廚子。
日松倒恍然大悟這起兇殺,竟是復仇!他沒有被血案擊倒,只是恨的咬牙切齒、暴跳如雷,立刻趕到宗正府,要求立刻緝拿在逃兇犯高仇。宗正府聽到發生如此驚天大案豈敢怠慢?立刻畫出圖形分送各地懸賞捉拿要犯魚仇。
話說這高仇究竟何人?與那日松一家究竟有何深仇大恨?竟采用如此殘忍手段,制造出滿門19人被他一人所殺的大案?要知究竟如何,卻還要回到30年前那樁血案……
想當初阿爾斯楞一把拖過了藍蝶,將她懷里的嬰兒,搶了過去,順手朝門外丟去。卻不料藍蝶的奶媽文王氏,因為年紀大了些行動遲緩,聞聽府中混亂一片,要去藍蝶屋里看看,才剛走到門口,襁褓直朝她懷里飛來。文王氏連忙用手接住,竟是那個高天明與藍蝶的幼子,張開小嘴本在大哭,被著一驚之下昏了過去,倒是沒有了聲音。文王氏已然知道阿爾斯楞正在行兇,自己一個老弱婦人斷不是可以阻止他行兇之人,唯有帶著他們二人的孩子速速離去,尚可保得二人一絲血脈,以今后報仇雪恨。于是文王氏抱起孩子倉促逃去。
當初阿爾斯楞行兇之時,并未細想,事后也早就忘記究竟殺過什么人,并未曾去追究尚有漏網之魚。故而逃出去的文王氏安然無事地離開大都,回到了老家浙江的諸暨。
原來這藍蝶本是浙江諸暨人,文王氏和藍家是同鄉。藍家本是江南望族,當初的藍蝶是藍府千金,文王氏就是她的乳母。不料元兵直下江南,南明覆滅。阿爾斯楞率兵進入諸暨城,殺盡藍府男丁擄走了19歲的藍蝶和所有女眷,文王氏也在其中。再說那個高天明,同樣也是諸暨人士,他的家人同樣慘遭殺害。阿爾斯楞攻進諸暨時,他僥幸不在城中,才保得一條性命。高天明也是江南士大夫出生,本姓魚,魚藍兩家世代交好,天明與藍蝶乃是青梅竹馬的一對戀人。得知未婚妻被阿爾斯楞擄走,魚天明化名高天明追至大都,利用阿爾斯楞為藍宅招錄管家,高天明以出眾的才華脫穎而出,成了藍宅大管家。
原本二人在藍宅小心謹慎,滿府之人只有文王氏知道底細。誰知阿爾斯楞離京一去三年,各種消息傳來,都道他已經戰死沙場。藍宅本是外宅,并無官府朝廷的確切消息。他們二人竟然夫妻般過起日子來,府中多用漢人,又有許多原來的藍府女眷,到了大都重新成家后,又將男方帶入藍宅。剩下少數阿爾斯楞原來的家奴,也盡數被收買。整個一個藍宅,已經成了新的藍府。
故而,當三年后阿爾斯楞突然歸來,滿府上下才會如見鬼一般驚慌失措,四散出逃。
再說文王氏帶著他們二人遺孤逃回諸暨,隱姓埋名將孩子養大,臨終之前將這兩代血海深仇,一并告訴了18歲的魚仇。魚仇發下毒誓:此生必報此仇。為了報仇雪恨,魚仇先是在江湖上拜師學藝,先學會一身南少林武功,然后又遍訪江湖,向一用毒高手,學得施毒的本領;再拜了一位蒙古大廚師,學會一手做蒙古飯菜的好手藝。前后足足花了十五年時間,終于技成,才投入那府為廚。而且是不動聲色,臥底五年尋找時機。真是可謂謀定而動,一擊必中。
那天算準只有那日松一人不在府中,魚仇利用自己高明的投毒手段,居然可以將一府人全部毒倒,還要分成程度不同。其實他就便不再補刀,那些蒙古人也是一個也活不到天明了。魚仇補刀造成血案,就是要明著告訴故意留下的唯一活口那日松,他是來復仇的。否則五年之內,他早就可以將所有人全部毒死,然后全身而退。
事情到今天,其實已經是藍魚兩家和孛兒只斤家的三代血仇了。
那孛兒只斤。那日松,雖然對父親當年所作所為知之不詳,卻還是多多少少有所耳聞。那日松今年45歲,30年前已經是個15歲的大孩子。曾經得知父親南征帶回一名江南女子,在外營造了外宅。蒙古人對此從來不覺有異,直到那天阿爾斯楞渾身是血回到府中,府中人才得知藍宅出事了。
父親從此郁郁寡歡,終日酗酒。五年后去世,那日松繼承父業。全然不曾想到父親當年做出如此大血案,居然不曾斬草除根?竟會留下一條孽根!更加沒有想到此人臥薪嘗膽30年,然后一舉擊殺自己滿府之人,竟然還敢在行兇之地留下血書,實在叫那日松深深感到震撼了。那日松深知,這個魚仇絕不會放過自己。他之所以要挑選只有自己不在的那一天,實施如此驚天動地的血案,絕不是為了要放過自己,恰恰是為了讓自己產生恐怖孤獨畏懼和憤怒,就是為了通過這種方式來刺激自己的靈魂。那日松決心,一定要追殺此人,為家人報仇,而且也要讓所有仇恨蒙古大元的漢人知道,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只有死!
那日松一方面通過官府,在各地,特別是大都和諸暨兩地追查兇犯魚仇的下落;另一方面,下令將原來府中所有漢人關進大牢酷刑拷打,追查他們與魚仇的關系。并且揚言假如魚仇不出來自首,就要將這30多個漢人悉數活埋!仇恨,使得那日松和魚仇都失去了理智,為了彼此向對方復仇,已然殺害了幾十條無辜的生命!更加可怕的還是,這場血仇,究竟還要曠日引久地延續多久?
那日松要用誅殺30多條無辜來向魚仇和世人示威,已經徹底表現出他的殘暴性格。他還很快帶人將那府清洗干凈,自己重新住進去,而且又娶了三個福晉回來,還夜夜在府里笙歌艷舞,通宵達旦地豪飲。公然要用自己來做引子,讓魚仇找上門來。
再說那魚仇,殺人之后便潛出了大都。他已經料定那日松絕不會放過自己,也必定會追查到諸暨去。魚仇五年來一直潛伏在那日松身旁,對他的性格秉性,行事風格十分了解。知道此人不僅性情殘暴,而且行事縝密,追查自己的行跡必會十分細致。故而,魚仇反其道而行之,他非但沒有返回諸暨,而是就蟄伏在長城腳下一處山里。聽到這個消息,魚仇開始十分憤怒,然后又漸漸平靜下來。開始反省自己的行為,深感因為自己一個人的家仇,不該一口氣殺了這么多人。其實他們都是無辜的,現在還要牽連更多無辜,自己實在罪孽深重了。于是,魚仇做出來一個斷然決定……
第二天一早,魚仇出現在自己熟悉的那府門口,對守衛大門的士兵言道:“我就是魚仇。帶我去見你家主人吧。”
幾個士兵一擁而上,反綁著魚仇走進府中,將他一直押上大堂。
那日松坐在堂上,對他冷冷一笑,道:“你果然是條漢子!真敢只身前來。”
魚仇言道:“那日松,我魚仇一人做事一人當!只求你放掉獄中無辜之人,魚仇甘愿領死謝罪。”
那日松點點頭,道:“你到是個義氣之人。我且來問你,我那日松妻子9人,合同府中其余十個蒙古人,究竟有何仇恨?你竟然下此毒手,將他們盡數毒殺?你不知他們皆是婦孺之輩嗎?”
魚仇昂起頭回答:“我父母及府中其余11人與你父阿爾斯楞何仇?我外祖藍家合家上下23名男丁,祖父魚家25條人命,又與你父阿爾斯楞何仇?這總計61條人命的血海深仇,便是我行兇的理由!”
那日松不由一聲長嘆,道:“想不到我父手中竟有如此眾多的人命!若是在戰場上倒也罷了,這些人畢竟皆是老弱婦孺。魚仇,只是如此血仇僅是我父所為,你卻不該再一次濫殺無辜,使得這場冤冤相報的血仇,又添上了19條無辜生命!”
魚仇聞言,一行長淚流下,回到:“那日松,我今日情愿讓你綁縛菜市口,凌遲處死以謝天下!”
那日松點點頭,又道:“我念你是條血性漢子,現在即刻下令放了獄中之人,將你送官府治罪吧。”
那日松個人信守諾言將魚仇送進大牢,同時釋放其余無辜之人。
幾天之后,宗正府在菜市口將魚仇凌遲處死。
那日松卻終日沉思,數月后散盡家產和家人,獨自一人去了五臺山出家為僧,法號了仇。
到此為止,這孛兒只斤與藍魚兩家的三代血仇,總算劃上了句號。合計死于此因竟有70人!可見當日蒙古人入侵中原,帶來多大的民族仇恨。
本來故事到此也算有個了結了,卻不料數十年后,竟又出了個自稱高仇之人,在北京組織了白蓮教的分壇,打出旗號要推翻朝廷。不知怎地這座宅子會落到了他手里,一日,假高明,在宅子里召集會眾,宣講彌勒教義時走漏風聲,被官軍團團包圍。一陣炮火攻打,官軍殺入,將一干人全部誅殺,竟有近百人。這座宅子本是磚木結構,被炮火幾乎焚毀殆盡,只剩下殘垣斷壁。
消息傳到五臺山,已經105歲的了仇大師,當夜寫下數句詩后圓寂。
那詩道:一己兇仇一己承,冤冤相報難為僧;百年血案樁樁件,誰解迷蹤佛愿恒。
數年后,元滅。
朱元璋建立明朝。
大明朝先建都南京,后移至北京。
被戰火焚毀的北京城重新開始興建起來,這座歷經血雨腥風的宅子,落到一位富商手中,他在原來圓寂廢棄的宅基地上重新造起一座四合院來。這位商人姓孟,單名一個和字。孟和重建的這座宅子,排在了胡同里第13號,人稱“孟府”。
到了大明宣德年間,這孟府的當家人已經是孟和的孫子孟慶宇。孟慶宇常年經商在外,不料家中有接二連三發生起命案來……
先是孟慶宇的長子孟獲龍,突然暴病而亡。留下了36歲的妻子孟喬氏,還有一雙兒女。女孩當年16歲,叫孟瑤茜。男孩10歲,叫孟耀文。孟獲龍死后,孟慶宇的次子,孟獲虎夫婦,便逼著大嫂孟喬氏,交出家中管家的鑰匙,以及賬本,隨后將孟喬氏母女三人趕出了孟府。孟喬氏不得已帶著一雙兒女流落街頭,被好心的落拓書生趙文輝暫時收留。孟喬氏為了生計靠給大家洗衣服賺錢度日,女兒孟瑤茜不忍看母親每日里如此辛苦,竟自賣自身進了青樓。用賣身錢,讓母親送弟弟繼續讀書。幸得還有孟慶宇的女兒孟青蓮,常常暗中接濟大嫂,方得讓他們勉強維持生計。
卻不料,一年后,孟家三小姐居然再度暴病身亡!且死前癥狀與大哥孟獲龍一模一樣,引起醫家懷疑,隨即報官。官府捉拿孟獲虎夫妻到案詢審,孟獲虎誣陷大嫂孟喬氏伙同奸夫趙文輝,先毒死自己丈夫孟獲龍,再毒死了小姑孟青蓮。孟獲虎依仗錢財,賄賂貪官,將孟喬氏和趙文輝屈打成招,下入死牢秋后問斬,只剩下幼子孟耀文流落街頭為丐。
已經淪落青樓的孟瑤茜痛不欲生,幸得結識了一位俠士曹樹華。他答應帶著孟耀文,遠渡重洋去尋找在海外經商的孟慶宇。
曹樹華在街上找到孟耀文,然后帶著他遠渡重洋,歷經苦難,終于在一年后,在倫敦找到了孟慶宇。孟慶宇聞聽家中發生如此巨變,嚇得幾乎魂飛天外。他對曹樹華千恩萬謝,然后了結了海外的生意,帶著孫子孟耀文回到北京,先去青樓替孫女贖身,再去官府查詢兒媳孟喬氏和趙文輝的情況,才知道早已被處決了。孟慶宇在亂墳崗上對著兒女們的孤墳老淚橫流,決心蕩盡家財,也要將滅絕人倫的逆子孟獲虎繩之于法。
孟慶宇一紙訴狀遞到順天府,狀告次子孟獲虎夫婦為了侵吞家產,謀害親兄親妹,又買通貪官誣陷親嫂殃及無辜之人。這出來名的13號又爆驚天大案,直接驚動了當時的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親自督查此案,終于使得真相大白。
果然是孟獲虎夫婦因為父親離家之時,將家業一應交給兄長孟獲龍夫妻打理心懷不滿,便趁孟獲龍常年身體虛弱,終日用藥不斷的機會,買通婢女在藥中暗下微量砒霜,使得死癥無明顯毒殺痕跡,先藥死兄長,后用同法藥死親妹。為了一絕后患,在買通貪官,用三千兩白銀要了親嫂子孟喬氏和無辜書生趙文輝的性命。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孟獲虎夫婦,連同婢女秀紅,以及貪官劉德旺,一同被順天府判為斬立決,當日在菜市口暴尸街頭。一場家門血案再次落下帷幕。
老邁的孟慶宇帶著孫女孟瑤茜、孫子孟耀文,以及以及成為孫婿的曹樹華,帶著細軟站在棒槌胡同13號大門外感慨萬千。好端端的一個家,竟會落得如此家破人亡的境地。這個傷感的老人買去了這座只有傷痛的宅子,帶著剩下的孫女孫子和孫婿,再次遠渡重洋,發誓從此不再回來。
關于13號兇宅的舊事也算落下了帷幕。需要告知各位看官,此乃根據民間野史胡亂編篡,切莫認真。這到了民國,此處再發血案,可就是另外一碼事了。
以上就是u3i3.com小編優優據網絡最新關于“民間鬼故事-13號兇宅”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