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婚俗簡介:白族婚俗尋找意中人對唱調子
白族婚禮十分隆重,婚禮的活動一般分為“踩棚”、“正喜”、“散客”三個階段。頭天為“踩棚”,白天搭彩棚,給女方送衣物箱籠彩禮,夜晚由民間藝人在彩棚里演唱“吹吹腔”、“大本曲”稱之為“板凳戲”。第二天為“正喜”,新郎用花轎迎接新娘,新娘要哭別父母、兄妹。到男方家門口時,新郎、新娘在司儀的指點下于大堂之內行大禮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對拜,旋即搶入洞房,爭坐床頭,意為先入為主。因白語中“辣”與“親熱”、“富貴”諧音,故陪郎侍女們在洞房內將辣椒面撒入火盆,辣味四溢,嗆得新娘大咳不已;在酒菜中撒入花椒面,麻得新娘難以下咽,以示“親熱”、“富貴”。正喜這天,通霄達旦地演奏“吹吹腔”、“大本曲”,熱鬧非凡。第三天“散客”,由新娘親自烹飪魚菜招待親朋好友,叫“吃魚宴”。新婚后三日新娘才回門,七日新郎新娘到本主廟祭本主,叫“頌平安子”,意為早生貴子早享福、早發財。
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多著白色對襟上衣,外穿鑲花邊黑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肥寬褲子,頭纏白色包頭,肩挎工藝考究而實用的繡花挎包。白族婦女不論老少,都愛穿白襯衣,著加工制作精細的艷紅、藍或淺藍色領褂,下穿灰藍、綠色布料加繡花加繡花邊褲角的褲子,腳穿繡花鞋,腰系加工精致、鑲邊處繡有花、鳥等圖案的繡花短圍裙。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居住在劍湖邊的白族青年聚會的時間。
每年這個時間,姑娘小伙子都會在黃昏時分劃著小船到湖心,每艘船相隔20多米,大家在船頭高聲歌唱,尋找意中人對唱調子。
唱到一定時候,小伙子會將預先準備好的燭燈點燃后放到湖面上,任其隨風漂蕩。燭燈漂到哪個姑娘的船頭,如果姑娘把燈澆滅,說明姑娘不愿接受小伙子的追求。
如果姑娘高高興興地接住燭燈,小伙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船和姑娘的船靠攏,并跳上姑娘的船,與其對唱“搭橋”調。接著兩人可以通過對歌,一唱一答,進一步發展。
“回門”這一天,新娘早早就回娘家去。到傍晚,夫家又派出小姑子、介紹人接回新娘,這時新娘必須哭著離開娘家。新娘的哭一般按白族婦女特有的哭腔進行,其聲凄泣委婉哀怨感人,傾訴了父母養育之恩和兄弟姐妹間的難舍之情。有趣的是,“回門”這一天,新郎也要邀上十來個親友一起去女方家,但不同小姑子、介紹人一道同行,也不必去接觸新娘。按白族傳統風俗,新郎和親友可以在女方家招待的筵席上藏東西,女方家也故意在餐桌上多放一雙筷子讓新郎藏回去,意思是:你家添人了,帶一雙筷子回去!當新郎等人藏東西的時候,正是新娘家最熱鬧的時刻。堂屋里巧答暗對,妙趣橫生,給婚日增添了別具一格的喜慶氣氛。親友等人藏了東西回到男方家后,可以用藏到的東西向新娘兌換一份禮物。這種風俗除給婚日增加了濃郁的民族特色之外,也為新娘今后在新的環境里生活奠定了一個美好的基礎。
白族婚禮有人曾概括地說,在大理地區參加白族人家的婚禮,不僅能品嘗到白族的名優特產食品、佳肴,看到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而且還能體驗到一次難得的妙趣橫生的獨特民族風情。男女經過自由戀愛或經人介紹,經定婚確定關系后,在舉行結婚時,男方要在正喜日(即結婚日)之前,請人搭好彩棚。并在結婚正喜之日前一天晚上,要邀請鄉寨中會唱演戲的人來唱戲(俗稱板凳戲,即一人拉琴,幾人扮不同角色演唱人或請人唱帶有恭喜祝賀之詞的吹吹腔(即用嗩吶伴奏)、大本仙等曲調。人們一邊吃、喝、品嘗著主人擺下的果品、茶水。酒,一邊唱,一直唱到半夜三更,在座的人不分老少、男、女,品食一碗圓宵,以示預先慶賀大團圓。
第二天,即正喜之日,從早上起便開始擺宴待客,當來賓開始品嘗果酒后品食酒菜佳肴時,新郎在一個陪郎的陪伴下,踩著嗩吶吹奏起的“龍上天”樂曲,一桌一桌地給客人們敬酒、敬萊,而這敬法要跪著雙手托盤把酒、萊(只一盤或一碗茶)一敬上。迎親時,有的地方新郎不去,迎親的陪郎、陪女在媒人率領下,在嗩吶聲中去迎親。到了女方家門口嗩吶手要用力高聲吹奏“蜜蜂過江”、“大擺隊伍”、
世界之最 www.awtjwob.cn原創不易,請大佬高抬貴手!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