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進士是什么身份?明清時武舉殿試及第者
其內容分內、外兩場。外場試學射、步射、技勇等,內場默寫武經。在實施過程中是以外場為主。
會試也有武科,于鄉試武試的同年九月舉行。各省的武舉人參加,其考試的內容與鄉試武試同。主試武試名額無定員,臨時根據外場合格情況請旨定奪。通過會試的貢士,取得參加殿試的資格。
武貢土在復試之后參加殿試。殿試可分為三日:第一日試馬步箭,第二日試弓刀石,第三日帶領引見,等侯欽定甲第。武進士殿試經欽定御批,分為三甲:第一甲賜武進士及第,第一名為武狀元,第二名為武榜眼,第三名為武探花,第二甲賜武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武進士出身。
一: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二:鄉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三: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四:殿試,會試后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通過殿試(也稱廷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為“三甲”。
一甲是前三名,頭名是武狀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稱為“鼎甲”,獲“賜武堤及第”資格。二甲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二甲以下的都屬三甲,獲“賜同武進士出身”資格。殿試的規格很高,一般由皇帝親自主考。考試揭曉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長安門外掛榜,并賜給武狀元盔甲。然后由巡捕營護送武狀元歸第,炫耀恩榮。
第二天,在兵部舉行盛大的“會試宴”,又賞給武狀元盔甲、腰刀等,賞給眾進士銀兩等。清代科甲等級差別甚大,同樣是武進士,一、二、三甲的等級和榮譽卻大不相同。自然狀元是出盡了風頭的,登第后的三天內,可以披紅掛彩,上街夸官,真所謂春風得意、風光十足了。
殿試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職。順治三年(1646)丙戌科是清朝武舉第一科,當時規定武狀元授正三品的參將,武榜眼授從三品的游擊,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備,三甲授從五品的署守備。
康熙年間又有變動,改為一半授營職,是直接帶兵的官,另一半授衛職,是皇帝的宮廷侍衛。雍正五年(1727)規定,武狀元授御前一等侍衛,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衛。再從二甲中選頭十名,授三等侍衛。其余全在兵部注冊授于守備等營職。雍正以后各朝武進士的授官情況還有一些變化,不過所授品階基本上以康熙朝定制為準,沒有太大的變更。
世界之最 www.awtjwob.cn原創不易,請大佬高抬貴手!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